当前位置:机电党建>>峥嵘岁月

川陕鄂豫一片红
2020-09-06

川陕革命根据地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由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和川陕边区人民群众共同创建的一块根据地。

1932年6月,蒋介石调集60余万军队,对包括鄂豫皖在内的革命根据地发动第四次“围剿”。10月,红四方面军冲破“围剿”,撤离鄂豫皖根据地。11月5日,红四方面军先头部队从商南赵川镇入陕,在白鲁础建立了区苏维埃政府。12月下旬,红四方面军入川,连克通江、南江、巴中等县城。12月29日,川陕省临时革命委员会在通江成立, 主席邝继勋。1933年2月7日,中共川陕省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选举产生了中共川陕省委,书记袁克服。2月中旬,川陕省工农民主政府成立,主席熊国炳。经过红四方面军的浴血奋战,到1935年2月,川陕革命根据地共建立了30多个县级苏维埃政权,管辖区域东起川北城口县,西抵嘉陵江畔,南起川北营山、渠县,北至陕南镇巴、西乡、南郑、宁强、勉县,总面积42000多平方公里,人口约500万。川陕根据地各级苏维埃政府普遍建立了地方武装,开展游击战争,没收地主的土地和财物分给贫苦农民。1935年2月下旬,国民党军队向川陕苏区发动进攻,红四方面军撤出川陕苏区,开始长征,川陕根据地人民群众在红军撤离后仍坚持斗争,直到解放。

鄂豫陕革命根据地是由中共鄂豫陕省委领导创建的。根据地以商洛为中心,包括湖北郧县、郧西,河南卢氏、西峡、淅川,陕西洛南、商南、丹凤、商州、山阳、镇安、柞水、蓝田、长安、宁陕、佛坪、洋县、旬阳等县(区)的中心地带或边界地区。

1934年12月8日,红二十五军在中共鄂豫皖省委书记徐宝珊、军长程子华、政委吴焕先等率领下,由鄂豫皖革命根据地长征进入陕西洛南县。12月10日,鄂豫皖省委在丹凤县庾家河召开常委会议,决定改鄂豫皖省委为鄂豫陕省委,创建鄂豫陕革命根据地。随后,红二十五军主力向郧西、洛南、卢氏、蓝田等地出击,号召群众打土豪、分田地,建立革命政权。12月下旬, 中共商洛特委成立。

1935年2月,中共鄂陕特委和鄂陕游击总司令部成立。4月上旬,鄂陕边区苏维埃政府在山阳成立,下辖镇安县、五星县苏维埃政府及山阳县苏维埃筹备处。5月中旬,中共鄂陕特委和豫陕游击师成立,同时成立了中共山阳西区区委和华阳、茅坪等游击队。在中共鄂豫陕省委领导下,红二十五军和各路游击师、游击队、赤卫队在鄂豫陕边区的广大区域内,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到1935年夏季已开辟出东起河南卢氏、西峡、淅川边,西至陕西佛坪、洋县边,南起湖北郧县、郧西和陕西旬阳边,北至陕西长安、蓝田边的一大块根据地。在镇安、柞水、山阳、郧西、旬阳、洋县、商南等全县或部分地区进行了土地分配。

1935年7月,鄂豫陕省委得到中共中央率中央红军北上的消息后,决定率红二十五军北上,配合中央红军行动,并留鄂陕、豫陕两特委及其领导的武装力量继续坚持斗争。中共鄂豫陕省委率领红二十五军离开陕南后,中共鄂陕、豫陕两特委于9月9日在商南梁家坟召开联席会议,决定合并两特委为中共陕南特委,书记郑位三,统一领导鄂豫陕边的革命斗争;合编各路武装力量,成立红七十四师,师长陈先瑞,政委李隆贵。中共陕南特委率领红七十四师在鄂豫陕边的广大区域内坚持游击战争,先后取得了青铜关、华阳、双石铺等战斗的胜利。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中共陕南特委奉中共中央命令,率红七十四师驻防镇安、柞水、宁陕,积极开展抗日救亡活动。1937年8月,红七十四师开赴三原,编入八路军第一一五师。川陕根据地和鄂豫陕革命根据地的形成和发展为根据地建设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附件: